(四)

邓萍,协助彭德怀在中国革命最黑暗时刻开创新局面。
“从大革命失败到全民族抗日战争前夕这十年,是中国共产党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坚持斗争并达到成熟的重要时期。党在这个时期曾经两次经受严峻的考验:一次是大革命的失败,一次是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这两次失败都曾使党的力量遭受极大的削弱,濒临覆灭的危险。可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分子们在常人难以想象的险恶环境中,始终表现出对未来充满信心的革命乐观主义和不屈不挠的顽强毅力,沉着应对,埋头苦干,奇迹般地度过最黑暗的时刻,开创出新的局面。”(《中国共产党简史》,人民出版社 中共党史出版社)
这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对十年土地革命战争的总结。邓萍的全部革命生涯定格在了这个阶段,他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分子们,在遭受两次失败,濒临覆灭的最黑暗的时刻,不屈不挠,埋头苦干,开创出新局面的缩影。
“七·一五” 政变后,武汉形势骤变。黄埔学员一部入叶挺、贺龙部,一部入张发奎部。军校整体改编为张发奎部的军官教导团,全部移驻南湖营房。由于史料缺乏,笔者推测,邓萍随张发奎部到了湖南。
他是我党在白色恐怖下从事兵运的杰出工作者;领导平江起义、创建红五军的重要领导人。1927年12月,不到20岁的邓萍奉中共湖南省南华安特委之命,只身来到国民革命军湖南独立第5师第1团秘密从事兵运工作。与大革命高潮时期我党公开的士兵运动不同,经历了1927年国民党反动派发动4.12政变、马日事变、7.15政变,共产党发动的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相继失败之后,湖南正处在白色恐怖最严重时期,国民党反动派正举起屠刀,疯狂地杀害革命群众。(王首道《回忆平江起义》载《湖南文史资料》31)如1928年6月,平江县民团一次就押绑了30几个工农分子赴刑场枪杀。(李光《中国工农红军一方面军的成立》(1936年)载《湖南文史资料》31)国民党部队内部清查共产党和进步分子也很严厉,一经查出就要枪毙。(周桢《我所知道的彭老总》载《湖南文史资料》31)

1928年7月22日,湖南国民党军独立5师一部,在彭德怀和滕代远等领导下举行平江起义,起义部队组成了红军第5军,有士兵会参加的团部联系会选出了领导人:军长彭德怀,党代表滕代远,参谋长邓萍。成立了中国共产党红5军委员会,邓萍任书记,滕代远、彭德怀、黄公略、贺国中、李灿、黄纯一、李光、张荣生为委员。
平江起义,在革命处于低潮、国民党在南方的反动统治相对稳定的情况下举行的,是继南昌起义、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广州起义后又一次著名的武装起义。这次起义,打击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给正处在艰苦斗争中的革命人民以有力鼓舞。起义后建立的红5军,壮大了红军力量,推动了湘鄂赣边区人民革命斗争的发展。(《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军史》解放军出版社1992)
几十年后,彭德怀、滕代远、王首道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回忆那个艰苦岁月时,对邓萍依然记忆深刻:
邓萍是在敌人大肆捕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的白色恐怖中,党派到湖南国民党军独立5师第1团做兵运工作最早的共产党员,他布置并鉴证了彭德怀的入党仪式,是第1团党组织的负责人。彭德怀回忆:“入党宣誓仪式是庄严的,墙上挂着马克思、恩格斯的画像(邓萍画的)。张匡同志代表特委出席,坐在我对面,邓萍、张荣生坐在桌的两端,没有其他人参加。...成立了支部,直属特委领导。支部成员有邓萍、张荣生、李光和我共四人”。王首道回忆:“湖南省委特派员滕代远去平江县城找彭德怀,是先到浏阳,由我们派交通员护送他到平江,再由平江县委护送进城找彭部邓萍接头。然后,滕代远与彭德怀会面”。滕代远回忆:“驻防平江城的国民党独立师第1团团部有党组织,党的负责人是团部候差副官邓萍,团长彭德怀也是党员”。
邓萍作为第1团与地方党组织唯一联络人,在危机时刻,他成功地接应了中共湖南省委重要领导人滕代远。彭德怀和滕代远的组合,成功地领导了这场给正处在艰苦斗争中的革命人民以有力鼓舞的武装起义起义,开创出湘鄂赣边区人民革命斗争的新局面。

滕代远曾详细回忆了他与邓萍接头的经过情景:
“大约是1928年6月下旬,湖南省委派林仲丹(即后来的八路军129师政治部主任张皓)和贺昌两同志到安源来向我(注:滕时任湘东特委书记)传达省委的指示,说湘赣边界特委书记郭亮同志因叛徒出卖,英勇牺牲了。要我调任湘赣边界特委书记,顶郭亮同志的缺。因特委机关已被破坏,只能先设法找到各县的关系,才能逐步恢复和建立特委机关。他们还告诉我,驻防平江城的国民党独立师第1团团部有党组织,党的负责人是团部候差副官邓萍,团长彭德怀也是党员。如果情况需要,可以组织暴动,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第5军,以便与井冈山的红4军相配合”。“我找到了浏阳县委见到了县委书记王首道同志,他们就派秘密党员用竹轿把我抬进平江县城。七月中旬,我进了县城,首先找到了邓萍同志,接上了党的组织关系。邓萍同志引我到城内君子巷平江县教育局对面的一家较好的‘镜中天’旅馆,找了一间安静的房子住下,对外则说是同学、同事关系。邓萍同志随即找了住在城内的黄纯一同志和贺夷同志来看我,说彭德怀同志带着李灿同志那个连下去‘清乡’了,多几天才能回来,要我等几天。接着他们谈了些部队情况,我也谈了当时的政治形势和当前党的任务,初次见面,大家都很高兴。”(滕代远《平江起义前后》,载《红旗飘飘》第十九卷)》)
彭德怀第一次与滕代远见面,就讨论决定了起义。彭德怀写道:“邓萍介绍了滕(代远)的来历,大家高兴,表示欢迎。...几乎同一声音:‘决心起义,毫不动摇!’具体分工:省特派员滕代远同志负责政治工作,邓萍同志参加,起草起义的标语、口号、传单、布告等”。滕代远回忆:“为了便于领导起义工作,我当天就离开‘镜中天’旅馆,住到李灿同志家里,邓萍同志也搬来一起住。以后起义前夕的一切秘密会议,都在这个屋子里召开,各种宣传品也在这个屋子里油印。这里已成为起义的总指挥部了”。( 滕代远《平江起义前后》,载《红旗飘飘》第十九卷)。在这个“总指挥部”里,邓萍和滕代远起草了起义政纲。“关于各种宣传品也在这个草屋子里面油印的。起义时要用的红布领带也在此屋内作成的,一切秘密会议也在此屋内开的”。(李光《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的创立》(1936年)载湖南《文史资料》31)“进剿”起义军的湖南军阀何健在给上司的电报中,描述了起义军的标配:“该兵匪(注:起义部队)头系红巾,匪民(注:农民武装)臂束红布,战旗系三角红布绘犁、斧等形。”(《湖南清乡公报》第五期 中华民国十七年八月十六日)制作这些起义标志和宣传品,一定有许多是出自邓萍之手。
彭德怀兴奋地描写了1928年7月22日在平江城看到的景象:“下午一点开始行动(平江起义),到两点多钟反动武装全部缴械。我三点多进城,亲眼看到满街红旗飘扬,秩序井然。从监狱中放出的革命人民自动上街宣传,游行示威、喊口号、捉反动派。标语、传单满街都是,真是好人人高兴,个个喜气洋洋。人民群众来来往往,喜笑颜开,商店照常营业,没有关门现象。我回到团部门外,一群学生、市民指着呼唤:这是彭团长呢!只有三四个小时,平江就变样了,当时感觉到革命威力真是威力无穷。邓萍夹着一捆红纸标语走来,他说:‘胜利了,比预想顺利。’我说:‘有点像革命来潮气象。’他说:‘有点像。国民党屠杀人民,人民仇恨国民党’。”(《彭德怀自述》)由起义部队士兵会组织的宣传队在县城各区向群众进行宣传成为起义行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载入了平江起义大事记。(湖南省档案馆、平江县委党史办编《平江起义资料集》1984)
这些重量级当事人在回忆平江起义时,对邓萍以及邓萍参与的兵运工作、起义中的宣传动员工作记忆犹新。这些记忆虽然文字较少,细节不多,但历史关键节点清晰,历史瞬间重大。足以说明,时年20岁的邓萍,是平江起义的领导人之一、中国工农红军第5军的主要创建者之一。
他是坚守井冈山根据地 ,开创湘鄂赣边苏区的重要领导者。在卢德铭进军罗霄山脉中段寻找落脚点的途中牺牲一年两个多月后,邓萍上了井冈山。
这时井冈山上的工农红军第4军,是当时全国红军中人数最多、战斗力最强、建设最好的一支红军。毛泽东在井冈山创建的革命根据地,走上了一条立足农村保存和发展革命力量的正确道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这块在四周白色政权包围之中的“工农武装割据”的红色政权,已屹立在中国大地上,成为革命人民的希望。(《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军史》第一章第五节,解放军出版社)“1928年12月11日,彭德怀、滕代远等率领平江起义后组成的红5军主力700多人到达井冈山,进一步加强了井冈山地区工农武装的力量。”(《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新民主主义时期)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著)
红5军主力到达井冈山的时候,湖南、江西两省国民党军,正准备对井冈山根据地红军进行第三次“会剿”。这时,井冈山根据地的经济十分困难,“当时红4军还是草鞋单衣,冬服还没解决,无盐吃,每天三分钱伙食也难解决,只有离开井冈山到白区打土豪才能解决。可是伤病残人员无法安置,又不可能带走,似此,势必派队留守。当时,4军全部也不过五、六千人,如分散,力量会更加单薄。”(《彭德怀自述》·红4、5军第一次在井冈山会合)前委计划在必要时以红4军主力出击赣南,打破敌人的经济封锁,解决冬衣和经费问题。(《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军史》第一章第六节)
为了保卫井冈山根据地,为红4军主力安全脱离敌军包围,向白区发展创造条件,红4军前委联席会议决定,由毛泽东、朱德率领红4军主力出击赣南。由彭德怀、滕代远统一指挥红5军主力及红4军一部,留守井冈山。彭德怀、滕代远说服了包括邓萍在内的红5军党委其他成员,率领刚上井冈山的红5军主力,担当了坚守井冈山根据地的任务。
这是一场极其惨烈的保卫战。指挥这场保卫战的彭德怀认为,红5军是以七、八百人的兵力对白军二万多人的兵力,是三十、四十倍之比。红5军以付出巨大牺牲的代价,为红4军主力进入赣南、闽西作战,牵制了几十倍于己的敌人。到1930年3月,朱毛领导的红4军,创建的赣南、闽西苏区已成为当时红军最大的战略区,并为后来的中央苏区的形成奠定了坚实基础。
1929年8月,红5军重组,邓萍仍在彭德怀指挥下任军参谋长。重组后的红5军按照中共湘鄂赣边特委关于恢复平江苏区的决定,全军开赴平江,与优势敌人开展游击战,打击地方反动武装;扩大红军,发展湘赣边苏区,成立边界苏维埃政府。到1930年6月,红5军和在红5军第5纵队基础上扩编的红8军,以及湘鄂赣边红军独立师,已成为全国红军主力部队之一,湘鄂赣边苏区已成为土地革命战争初期的主要战略区之一。
作者介绍
陈星生,著名盐史研究专家。山西武乡人, 1975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1年5月参加工作,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军队政治工作专业毕业。1971年下乡,1972年在眉山县邮电部505厂工作;1972年12月参军入伍;1987年11月起先后在自贡人民广播电台、自贡市监察局工作;1990年9月任自贡市监察局副局长;1993年6月任自贡市纪委常委、市监察局副局长;1997年11月任自贡市城管局副局长、党组成员,市城综办副主任;1998年4月任自贡市城管局局长、党组书记,市城综办副主任;2000年4月任自贡市建委副主任、党组成员,市城管局局长、党组书记,市城综办副主任;2000年12月任自贡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市投资项目报批中心常务副主任;2003年3月任自贡市人民政府秘书长、党组成员,办公室主任;2005年6月任自贡市人民政府秘书长、党组成员,办公室主任、党组书记;2009年3月任自贡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自贡市十次党代会代表,自贡市十五届人大代表。(作者介绍来源于百度百科)